王文栋:退休不褪色 “王笑长”义务传播“笑文化”
王文栋,男,1939年7月生,中共党员,退役军人,重庆市南岸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退休干部。他退休后立志用演讲服务群众帮助他人,62岁时自费走进大学进修心理咨询、口才演讲;20年来,他深入老年大学、乡村、社区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,义务传播“笑文化”、宣讲党的创新理论2300多场,受众超过22万人次,人称“王笑长”。他带头“笑”对人生,坦然签下遗体捐献志愿书。其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、中国新闻网等多家主流权威媒体报道,曾荣获“全国中老年才艺之星展示比赛”演讲类金奖以及“重庆十佳健康风采老人”“重庆十大公益人物”“重庆市学雷锋先进个人”“重庆好人”等称号。
退休不褪色 健康演讲传递乐观信念
参加工作时,王文栋的表达能力就很不错。退休后,他总希望用演讲的形式,继续为群众服务。于是,62岁那年,王文栋鼓起勇气走进重庆师范大学进修学习,同年获得高级心理咨询师和优秀演讲师资格,成为中国演讲与口才协会会员、中国演讲口才网资深讲师。
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。2004年,王文栋无意中在重庆文化宫参加了一场演讲比赛,他新颖的演讲形式和风趣的演讲内容引得现场观众纷纷捧腹大笑,一跃成为重庆首席“领笑人”,也开启了往后20年的“笑文化”传播之路。
“与时俱进,终身好学;积极人生,做事执着;阳光心态,健康快乐;理想信念,精神寄托。”王文栋的演讲一开口就是一段自编的重庆话顺口溜。每次演讲前,他总会对细节反复推敲、字斟句酌,力求达到最好效果。演讲20年,王文栋坚持每场演讲都要在演讲笔记本上记录心得,如今他的演讲笔记本已积存了20多本。
王文栋给自己定下又一个人生目标:85岁前要讲2000场。于是,他创下一周8场、一年168场的演讲纪录,这对一个八旬老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。
从南岸到江北,南川到丰都……20年时间里,王文栋的身影走遍重庆多个区县,甚至远赴四川、云南等地。如今,85岁的他完成2300多场演讲,超过22万名听众接受过他带来的健康演讲,感受过他的笑容带来的魅力,体会到生活的美好。
退伍不退志 把党的创新理论传递到千万家
除了开展健康讲座,作为一名有着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,王文栋经常进行党的理论宣讲。
每年夏天,王文栋都会来到丰都县太平坝乡避暑。去年,保持高度政治敏锐性的他,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后,第一时间自学全会精神,随即就为乡里的老人开展了一场以全会精神为主题的专题宣讲,事后村民听后纷纷点赞。
“虽然我退休了退伍了,但我的志气还在!”王文栋说,自己既然选择用演讲服务群众,就要当好党的喉舌,把党的创新理论传递到千家万户。
但要讲好一场演讲并不是件容易的事。为了讲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主旨,王文栋让家人把全会原文打印出来,戴上老花镜,逐字逐句深入学习,“要把全会精神吃透了,才能转化成群众语言”。
有人说社会发展太快,老年人都快跟不上时代了。但王文栋却认为,老年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,仍然可以有所作为。所以,他总是每天坚持看新闻联播,自费订阅党报,关注时事,学习最时髦的网言网语。在他看来,年龄越大,积累的知识越丰富,老年人就该与时俱进,学习党的创新理论,走到前面去。
勇敢的741号 捐献遗体传递人间大爱
和王文栋接触多了,会发现这位八旬老人和其他老人不一样,他不仅思路清晰、志向远大,还很开明。
早在2006年,王文栋在一个偶然的巧合下,参加了一场重庆红十字会关于遗体捐献的宣传活动。活动中,他第一个义无反顾地走到台前,毅然填写下捐赠遗体的表格。在他签上自己名字的那一刻,他便正式成为了重庆市第741号遗体捐赠者。
当别人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要签字时,王文栋总会用自己编好的顺口溜来打趣道:“家人免得受累,节约丧事经费,有益和谐社会。”
在后来的日子里,一有机会,王文栋就会在演讲中把捐献遗体的事情编成故事,积极向身边的人宣传遗体捐赠的积极意义,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改变人们的传统思想。
用健康美丽自己,用学习提升自己,用大爱充实自己,用奉献要求自己,“名嘴”王文栋是这样说的,更是这样做的。退休近30年,他身体力行发挥余热,传播着健康火种,他“笑”对人生,带领着千千万万的群众奔赴更健康美好的未来。